1.3.1?互联网的诞生
互联网大概是这几十年来最伟大的发明,甚至ぷ没有之一。互联网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更加便捷的生活、更高效率△的工作,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,乃至于重组了人类社会。
互联网源起于美国军方的阿帕网(ARPANET),是当初美苏冷战时期为保证核设施运行而建立的通信网〗络。后来阿帕网从军事用途开始向工业化方向进行转型,成◎了互联网
(Internet)。但是最初转型的功能和意义并不明确,也只有少数科研机构在利用。
当初最⊙多的用途是消息传递和文件传输,最典型的应用是到今天仍然在使用的电子々邮件、文件下载和远程终端。直到1989?年,个人电脑不断被普及之后,互联网概念才逐@ 渐被大家理解。而互联网被广泛认知和利用,则@是万维网
(World Wide Web)出现之后。
万维网使用超文本(hypertext)协议,让文字可以在互联网上共享,让每一台电脑都拥有了可以浏览信息的能力,?由此解决了互■联网在实际应用中的难题。万维网的诞生让个人电脑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,让个人电脑不再是只能学习编程和处理部分企业应用的工具。
上世纪?90?年代,互联网才突然间迅猛发展。到?1994?年的时候,骨干网一下子膨胀到很大,而□且整个规模呈爆发式增长,从此一发不可收拾。
在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,发明它的人都没有清楚地意识到,这是︻多么伟大的时刻。但是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成熟、应用越来越广泛,互联网所具有的意义才慢慢浮现出来了。互联网的本质是经由泛在连接的信息交流网络。无论文字、图片、语音还是影像,甚至基于网络的各种应用系统,都只是信息的展现形式〇。
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,信息在不≡断延伸与扩充。信息源变得越来越多样性,信息的传递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,信息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。反过来,信息的各种需求,又进一步刺激了互联网技→术和设施的发展。技术与信息的相互作用,形成了持续增强循环。
?
1.3.2?大众媒体与共同▂想象:Web1.0?与?PGC
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,依托的设备是基于有线网络连接的个人电脑。所以信息的连接也是在个人电脑之间。虽然个人电脑时代的互联网具有很多的局限性,但这无法阻挡人们对于互联网未来的想象。因为,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创建另一个世界,与过去不同的世界。
最初的互联网世№界,是信息聚合的世界,大众只是单纯地作为信息的接受者。信息内容的产生,更多是依赖于商业机构和非商业组织。因此,各种门『户网站大行其道,开启了Web1.0?时代。
Web1.0?时代其实就是信息单向传播的时代。大众只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与传播者,而不作为信息的生产者,所以这是一个?PGC?时代(专业生产内容,Professional?Generated?Content)。这个时代与以往的▲差异不大,虽然获得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变化,但信息本身的变化并不大。所以,与报纸杂志时代相同,这个时代还是大众媒体的时代。
从报纸出现之后▓,大众媒体逐渐成了影响人们心智和行为的重要方式之一。与再早的宗教传播不同,大众媒体出现了各种声音,尽管这些声音都是背后的操纵者发出的。这些声音很容易被控制,所以那个时代是权∮力(资本也是权力)?操纵声音的时代。
正因为这些同质化的声音,创造出了人群的共同想象。
Web1.0?时代,这一切并没有变化,只不过从传统媒体转移到了互联网而已。但即便是如此,便捷高效的∮信息传输,?让集中式的权力得到了充分的绽放。人群的共同想象愈加丰满和健硕了。
这个时代诞生了很多红极一时的网络公司,诸如网景、雅虎、AOL、新浪、搜狐等等,也掀起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。当然2001?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了,这几个曾◥经让人膜拜的企业也成了明日黄花。
这次互联网美景幻灭,除了让人们对互联网有了新的认识,也催生出另一个浪潮。以谷歌、微软、亚马逊、腾讯、百度、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,在互联网几年沉寂〓之后,再次崛起,并开启了一个大时代。
?
1.3.3?互动网络与社群经济:Web2.0?与?UGC
在实现了传统信息收集、发布和访问之后,互联╳网第一?阶段的任务就完成了。国外以谷歌为代表的搜索引擎(其实?始于雅虎,可惜没有坚持下来)、微软为代表的即时通讯?MSN、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子商务,国内对应的则是百◢度、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崛起。
在互联网的第二阶段,已经不再是仅仅发布和阅读信息,?而是走向了网络互动。大众开始由单纯的信息接收者,逐渐?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。当用户参与到信息创造的时候(用户产生信息,User Generated Content),也就是进入了所谓的Web2.0?时代,互联网进入到了实际生活中。
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信息的生产者,让信息变得多元化和个性化,每个用户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头。因为搜索引擎的存在,这些Ψ信息变得可见;因为即时通讯的存在,这些信息可订阅;因为电子商务的存在,这些信息产▽生商业价值。
在这个阶段流行了很多的信息表现形式,有些保留下来了,有些则随风而逝、昙花一现。曾经的博客让出版业一度恐慌,曾经的?MSN?和?QQ?成了电脑的标配,更别说到今天仍然如日中天的搜索引擎。但真正让互动信息改变人类生活的,则是移动互联网。
苹果公∑司发布?iPhone,应该是公认移动互联网的起点。而从那之后,博客变异出微博、即时通讯变异出微信,从而又开启了一个大时代。
移动互联网自?2010?年△代走上主舞台后,至今仍然是主角。究其原因,方便快捷、随时随地可用。但笔者以为更重要的是←适配了UGC,让人类的创造力再次走到舞台中央。
移动互联网在商业上创造了另一个泡沫。一度遍地开花的?O2O(线上到线下),最终除了少数巨头之外,尽皆黯然收场。尽管商业巨头们极其重视,但●除了生活场景,其他商业应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。
不过,这其中▲有个例外,那就是自媒体。
延续了博客的生机,微博账号一度是年轻人的必备。再到后来的微信公众号、头条号、抖音号,让许多优秀的自媒体在々充满生机的互联网虚拟世界中脱颖而出。
移动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普及,走入人们的视野,并融?入了人们的生活。在↓移动设备逐渐成熟之后,互联网的连接?方式和信息产生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信息内容不再单调,?且可以低成本加工。信息可以在☆手机和电脑间处理,让信息的实时性和专业性完美结合。
这种结合走入到了经济之中,便诞生了社群经济。人们因为兴趣爱好、品①牌和文化图腾而聚集,进而推动了社群的影响力,产生了很多新奇的商业现象。诸如网红、直播、带货,诸如微商、导购、流量,甚至让全球惊奇的移动支付,都是社群经济推动的产物。另外,还有所谓的共享经济、分享经济,以及互联网巨头们创造出的各种新概念,也在不断推波助澜。
用户参与互动之后,互联网真正影响到了社会和经济。
1.3.4?智慧互联与数字经≡济,Web3.0?与?UGA
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。在?Web2.0 之后,很多人在推断下一个时代,Web3.0 会是什么样子。尤其在区块链兴起之后↘,价值互联网的呼声甚嚣尘上。也有人认为物联网才是下一代的互联网,理由是更大的基数、更多的场景和经济价值。
还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才是?Web3.0,理由是人工智能会极大地提升生产力。
以笔者观点√,区块链、物联网和人工智能,都是非常好的技术,未来三者结合会演绎出惊天动地的变革,深刻改变生产和交换。但是就前述的?Web1.0?到?Web2.0,从大众媒体到互动网络的逻辑,接下去应该是◢智慧互联。
所谓智慧互联,是指连接的各方可能不再是某一个用户、某一个机构,而是某一个应用或设备。信息在应用之间交流,而应用实现背后的用户需求。这将是数字经济的基础。
数字经济是指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,并由此带来了整个经济环境ξ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。数字经济是社会经济的资源、需求和供给数字化,应用信息技术重新配置的经济系统。
数字经济依赖于互动网络所塑造的基础,将社群延伸到组织内☆部、供应链的上下游,甚至♂全社会中。但是在不同的组织、不同职能的群体中,对行为ζ 的价值判断不同。强行的连接很难做到,也可能会导致不ζ可预测的后果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就得换一个思路来做。
笔者以为,数字经济需要重新制定策略:经由简单的规则,让不同的组织和职能部门,自行来创造和管理应用,而提供通路将应用连接起来,就可以满足彼此的需求。至于部门、组织的内部,供应链本身以及利益机构各自应用,由他们自身♀去解决。
这种方式,笔者将其命名为?UGA(用户产生↘应用,User?Generated?Application),这才是?Web3.0,也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。UGA?并不关心部门或组织的内部的价值,而关心的是其对外的接口,并为应用接口提供基本服务和连接方式。
其实这种UGA?的方式,早已经存在了。
苹果和安卓系统就是比较简陋的?UGA,而微信的公众号、小程序则「是其升级,淘宝、今日头条、微博也有类似的功能支持。在移动互联网上,几乎所有的超级?APP,都在不约而同地做这件事。以前【认为这些超级?APP?的诞生,是因为想让流量留在自家田地,其实他们都在构造自己的生态。而在这个生态中,UGA?是整合各方力量的关键所在。
从根本▆上看,UGA?就是互联网的方法论。
?
1.3.5?互联网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
系统论是研究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论,是在信息论、控制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系。钱学森先生将系统科学与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并列为三大科学体系,其中系统论是系统科学哲学意义上的世界观。
与机械观点不同,系统强调整体观念,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▆体,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∞合或简单相加,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。某一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系统,且同时也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。
系统论认为:系统的各种ω要素相互影响,发展方向不确定、偶然但有一定概率分布。同时各要素之间,在不同阶段还有自组织的特性,能够协同发挥效用。两者与整体观结合起来,系统就具有了演化发展的特性。
所谓演化发展,就是系统预先不确定发展的方向,但在□ 发展过程中,经过系统对结果做出选择,或受到系统外部力量的影响,保留某些发展状态、放弃另一些发展状态,如此周而复始的持续变化。
简单系统的发展,容易预测,但复杂系统很难预测◆。如果还有外部干扰,发展便不可预测。
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系统科学概念。他认为,当系统的规模巨大、存在多重宏观和微观层次,且不同层次之间∴关联复杂、存在不确定干预和外部作用影响,就不能用传统的工程学来求解。生态系统、人类社会,都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。
互联网的本质是经由连接的信息交流网络,连入的设备众多Ψ 、参与者众多,且受到人和组织等因素的不确定影响,?所以互联网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,是◤混沌系统。所有混沌系统,都会因为系统中存在着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,而具有演化的特点。
众所周知的进化论,其本质就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演化。从单一生物的小系统看,基因遗传和突变是不确定因△素,?而置于种群之中则是自然选择。将种群置于生态环境中,又是物竞天择、适者生存。在生态环境中再增加地球的运动,?甚至还有更█大的太阳系等等外部因素影响,地球生物就在这个大系统中演化至今。
最初的互联网,也不知道要做什么、该怎么做。但是经由简单的?TCP/IP?协议连接起来←之后,一点一点产生了变化。尤其在发明出万维网之后▼,有了更多人的参与,互联网便丰富多彩起来。从?Web1.0?到?Web2.0,除了专业厂商,用户也加【入到演化之中。在这些过程中,有些技术保留下来〖了、有些技术消失了,有些应用在不断成长,有些应用昙花一现←,?有的企业不断地在进化,而有些企业早已不见踪影。
这样一步步演化至今的互联网,没有人预设目标,没有人↓能设计结构,也没有哪个机构能够控制,整个过程就是自然】演化的过程。今天也许可以回顾某个节点发生了什么、产生了什么@影响,但时光无法回溯,而发生的那些事件也纯属偶然。果然是,无为则无所不为。
有人说,偶然之中有必然。的确,互联网最终形成的样子,可以说是必然,因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变迁会推动人和人的连接。但是,在互联网形成现╳在状态之前,却从来没有人规划、设计它的样♀子,甚至没有人能够精确地想象。
融合门户_数字化校园_智慧校园建设方◥案